Search


《我們的青春,在台灣》是一部奇異的成長電影,主人翁通過迷妹角色來自我探尋。迷妹可以是成長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《我們的青春,在台灣》是一部奇異的成長電影,主人翁通過迷妹角色來自我探尋。迷妹可以是成長的取徑嗎?當然可以,但不適用每個人。這部片慷慨分享了這份失敗。
 
許多紀錄片出自粉絲視角,他們以最熱切、熟門熟路、靈敏多孔的方式鑽進深處,我抱怨這些紀錄片缺乏辯證的立體維度,但也明白,任何題材其實仍值得被這樣無畏進入與捧著鑽研,攝下最親密的觸感。而《我們的青春,在台灣》走得比這個更遠。
 
更尤其,我們很難看到一部結合了仰望與平視的「我想變成他」的紀錄片,在漫長的過程中,那甚且一度氤氳成某種「我想要他」的迷濛。故事繼續走。然後有一天,收束到「他不是我想變成的」。然後,紀錄片跨出了自己的景框,有更遠的後續,來到「我只能變成我自己」。
 
是的,爆雷了。但我們本來就是從傅榆的金馬獎得獎致詞往回看這個故事的。
 
* * * 
 
''你是怎麼成為你自己的?你感覺到世界上有某個屬於你的生活、志業、理想,然後你就直接在那裡面了嗎?你聽到命定的召喚,然後呢?
 
超級英雄會踏上一路戰鬥,從過程到結果都很值得。小說人物總面臨挫敗與磨合,但一切線索都指向一處,他只需要堅持下去。而現實又是怎樣呢?現實是,你每一天都懷疑那個轟隆的召喚只是個幻覺。你不是你自以為的。……現實中,「獨屬於我的存在」是個不該也不敢問的問題。
 
但傅榆問了,想了個方式,土法煉鋼地找答案。''
 
https://www.fountain.org.tw/r/post/our-youth-in-taiwan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影評人,作家,著有《離席:為什麼看電影?》《謎樣場景:自我戲劇的迷宮》《尤里西斯的狗》。聯絡方式 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